【摘要】近日,生態環境部印發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》的通知。碳市場擴容標志著中國控碳逐漸進入深水區。
近日,生態環境部印發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》的通知。碳市場擴容標志著中國控碳逐漸進入深水區。
目前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僅覆蓋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00家,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。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,年排放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,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%以上。此次擴圍后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,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%以上。
一、對行業的影響
加速行業低碳轉型
-淘汰落后產能 優化產業結構:通過“激勵先進、約束落后”機制,高碳排放企業將面臨配額不足的壓力,推動淘汰低效產能,優化產業結構。例如,新疆部分鋼廠已主動減產10%,以應對減碳要求。
-技術創新驅動:企業需投資低碳技術(如氫冶金、電爐煉鋼、碳捕集等),改進工藝流程,降低單位碳排放強度。生態環境部鼓勵企業采用自動監測技術,提升數據管理能力。
成本結構變化
-直接成本增加:初期需承擔環保改造(約100元/噸鋼)和碳權購買成本。以年產500萬噸鋼廠為例,若3%配額需購買,按當前碳價計算年成本約2900萬元。
-長期效益顯現: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單位排放強度,減少配額需求,逐步形成“投資-減排-收益”的良性循環。
行業整合與競爭格局重塑
-集中度提升:政策推動鋼鐵行業減量重組(如2025年計劃中的粗鋼產量調控),加速企業兼并重組,提升產業集中度。目前CR10僅為41.2%,遠低于國際水平。
-產品結構調整:建筑用鋼需求下降,工業用鋼需求上升(如中厚寬鋼帶產量已超過螺紋鋼),企業需調整產品線以適應市場變化。
數據管理與能力建設要求提高
企業需建立嚴格的碳排放核算、監測和報告體系,確保數據真實準確。生態環境部已發布核算與核查指南,明確關鍵參數管理(如燃料計量、自動監測技術應用),推動企業加強內部碳管理能力。
國際競爭力增強
通過碳市場提升碳透明度,積累碳資產管理經驗,有助于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(CBAM),減輕出口碳關稅壓力。
區域產能再平衡
河北、江蘇等鋼鐵大省減排壓力加劇,產能可能向清潔能源富集地區(如西南水電資源區)轉移,區域競爭格局重塑。
二、對市場的影響
碳市場擴容與活躍度提升
-覆蓋范圍擴大:新增約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,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從40%提升至60%以上,溫室氣體種類增至三種(CO?、CF?、C?F?)。
-交易主體多元化:從單一發電行業轉向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多行業,引入不同減排成本的企業,促進價格發現和市場流動性。
碳定價機制優化
配額分配動態調整:2024年配額按實際排放量發放,2025-2026年實現行業整體盈虧平衡,2027年后逐步收緊總量,倒逼企業持續減排。
碳金融發展:金融機構等非履約主體參與(如碳配額質押、氣候投融資),推動碳金融產品創新,形成投資與減排的正向循環。
數據質量與透明度要求提高
生態環境部強化數據監管,實施“國家-省-市”三級聯審,要求企業公開排放、履約及交易信息,接受社會監督,確保市場公信力。
市場進入良性發展
政策實施,助力企業走出“內卷式”競爭模式,不斷提高行業發展的“含金量、含新量、含綠量”。
三、對鋼鐵上下游的影響
上游:煤焦、鐵礦石需求或結構性下降(電爐煉鋼依賴廢鋼),廢鋼回收產業迎來快速期,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。
下游:綠色鋼材(如汽車板認證為低碳產品)溢價能力增強,倒逼建筑、汽車等下游行業納入綠色供應鏈管理。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(CBAM),減輕出口碳關稅壓力。
四、潛在挑戰
-短期陣痛: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成本壓力,需通過政策扶持(如財稅優惠、技術補貼)平穩過渡。
-數據管理能力:企業需完善碳排放核算體系,加強計量設備校準,避免因數據偏差導致的履約風險。
-行業協同:推動鋼鐵與電力、新能源等行業聯動,例如利用綠電降低間接排放,形成產業鏈低碳協同效應。
五、政策穩妥推進
政策實施分兩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:在啟動實施階段(2024—2026年度),以夯實碳排放管理基礎、推動企業熟悉市場規則為主要目標,重點培育市場主體,完善市場監管,提升企業履約能力和管理水平,建立激勵約束機制,協同推進化解過剩產能作用有效發揮,碳市場功能作用初步顯現。短期應該能夠適應多數企業。
六、綜合觀點
鋼鐵行業納入碳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短期將加劇行業分化,倒逼落后產能退出;長期則驅動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,助力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推動高質量發展。對市場而言,多元主體參與和碳金融創新將提升碳定價效率,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爭取更大話語權奠定基礎。企業需主動擁抱變革,將碳約束轉化為低碳競爭力。助力企業走出“內卷式”競爭模式,不斷提高行業發展的“含金量、含新量、含綠量”。